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爱自己,多一点阳光灿烂,少一点烟雨凄迷。
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计入歼-7III和歼-7D的话我国正统歼-7系列战斗机的始祖都是米格-21F-13战斗机(歼-7III/歼-7D测绘仿制的是米格-21MF)因此也就继承了早期米格-21小直径进气口设计这为日后加装雷达制造了严重困难
歼-7采用典型的带中心锥体的两波系外冲压式可调式超音速机头进气口而不是歼-5和歼-6战斗机采用的亚音速机头进气口因此歼-7的进气口内已经看不到了固定式中央隔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前后移动的椎体
这个椎体就是激波锥其作用一个是调节进气口截面积另一个是在超音速下产生激波把进气减速到亚音速以较简单的机械结构达到了较好的设计效果
先来看第一个作用战斗机在亚音速和超音速状态下对进气的需求是不同的在速度超过音速之后由于进气道对进气的增压作用逐步加强导致发动机进气量逐渐增加当速度超过1.5马赫之后进气道的进气量就远超发动机需要此时就需要减少进气否则会导致发动机失速喘振或停车因此超音速进气道的特征之一就是进气口截面积可调在所有速度范围内都能保证发动机的稳定进气
歼-7战斗机的激波锥由调节锥导筒和作动筒组成椎体分成35度和50度两级锥角内部安装雷达测距器天线激波锥可在进气口内前后移动最大行程200毫米以此实现来调节进气口截面积达到控制进气流量的目的早期型歼-7的激波锥为三级可调式在速度小于1.5马赫时激波锥保持收进位置锥体前端仅伸出进气口60毫米当速度达到1.5马赫时激波锥前伸到中间位置当速度超过1.9马赫时激波锥伸出到最大位置此时调节锥锥体前端伸出进气口170毫米从歼-7I开始激波锥改为无极调节方式更能适应各种超音速飞行条件
再来看第二个作用在超音速状态下歼-7的激波锥尖端会产生一个圆锥形斜激波通过进气锥的前后移动始终把这个斜激波定位在恰好在进气唇口前方同时唇口与椎体之间还会在进气口内部形成一道正激波在这一外一内两道激波的配合下超音速进气就减速到了亚音速稳定流向发动机这就是所谓的两波系超音速进气口
虽然这种机头超音速进气口结构简单进气也不受附面层的干扰但由于占据了机头位置导致歼-7只能在玻璃钢透波材料进气锥内安装一个小直径雷达天线使绝大多数歼-7改型都是白天型战斗机虽然后期改型歼-7G换装了以色列 EL/M-2001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国产型但这种小型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也仅为30公里搜索和跟踪范围±30度无法适应现代战场的需求
因此在我国三代和三代半战斗机大批服役之后尽管现役各型歼-7仍具有较多剩余寿命但也只能退居二线执行训练和对地攻击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