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戀晴玥﹏°*
赞赏支持
关注

肝内胆管癌有望获精准方案 沪肿瘤医院绘制中国人群肝内胆管癌“基因图谱”

*°戀晴玥﹏°*

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鲁教授团队成功绘制出基于中国人群的肝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揭示其基因变异特征。这也是国内首次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大人群、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将为国人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基础数据。相关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

65%患者初诊即晚期,精准方案需求迫切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细胞产生的胆汁经肝脏内胆管流出并汇聚,通过总胆管到达胆囊内储存。肝内胆管癌即是指肝脏内的胆管发生了癌变。” 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主任、肝脏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王鲁教授表示,“作为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癌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15%-20%。然而,由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65%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在出现症状就诊时已经到了晚期。”

来源/医院供图(下同)

据了解,不同阶段肝内胆管癌的疗效差异显著。外科手术是目前根治肝内胆管癌最为有效的手段,经过根治手术,肝内胆管癌有望获得长期生存;而错失根治手术的患者,通过放化疗或姑息治疗手段的5年生存率不足20%。

另一方面,晚期或无法进行外科手术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目前,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化疗方案是这部分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尚无标准的靶向治疗方案,特别是关于肝内胆管癌靶向治疗等研究非常匮乏。

“基因数据研究是制定精准方案的关键基础,而在肝内胆管癌领域的基因研究相对缺乏。”王鲁表示,“虽然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较为成熟,是对肝内胆管癌进行分子特征分类的理想手段,但是目前将该技术用于中国人群肝内胆管癌的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方法的实施。”

绘制国人肝内胆管癌“基因图谱”,分类施治效果显著

针对国人肝内胆管癌基因数据研究的不足,王鲁教授团队领衔开展了一项大人群、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该项目纳入了12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研究者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并对其中的基因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绘制出国人肝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

经过大数据分析和比对表明,在12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组织样本中有34%存在TP53基因突变,25%存在KRAS基因突变,17%存在ARIDIA基因突变。研究者进一步对整体基因变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细胞传递信息的载体”Fox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也存在明显变异。

“找到基因变异的位点,就意味着有可能找到相应的靶向治疗。大规模基因测序的结果为肝内胆管癌的分类施治指引了方向。”王鲁教授说,“我们根据初始的研究结果,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后续治疗效果令人振奋。”90例接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无病生存期达到了19.3个月,显著高于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6.7个月的生存期,整体疗效提升近2倍。

“转化”肝内胆管癌,术后疗效“亮眼”

该项研究还在肝内胆管癌的转化治疗中表现“亮眼”:10例在初始评估中没有达到手术指证的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符合手术标准,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后的无病生存期达到了28.9个月,高于既往研究中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的18个月。“这提示基因测序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中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王鲁教授提醒,“肝内胆管癌的发病主要与肝炎病毒、肝吸虫病感染及肝内胆管结石等因素有关,45岁以上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是肝内胆管癌的发病主体,应当进行定期的B超检查和CT诊断,以有效早期发现肝内胆管癌。”


2020-08-06
中国人
中国人
中国人,又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中国人”具有多个涵义,具有狭义的国籍属性称呼,也有广泛概念上之称呼,甚至在各种场合或立场上也都有不同的认定。除了客观的界定外,通常其本人与周围社会的认同(价值观因素)也占着相当重要的一环。现在指一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前的中华民国的护照和国籍的人。同名的有书籍、歌曲等作品。以“地理”概念界定:出生或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人;以“人种”概念界定:以黄色人种为主。以“宗族”概念界定:指“华人”或“华裔”(祖先来自中国,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不论是否经过混血或来自中国的祖先是多少代以前)。华人或华裔并不一定拥有中国国籍,早期海外华人多数保留中国国籍,今天多数海外华人通常已取得居住国国籍,一般只认同自己是华人而不是中国人。
¥25.10
总资产
4106
获点赞
417
关注者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支持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发布讨论

网友评论

还没有用户评论

相关链接

写评论
0
0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