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尐儍苽
赞赏支持
关注

砚又被称为砚台,属于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砚有着悠久的文化

(尐儍苽

我站得太久说的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

砚,又被称为砚台,是一种文具,主要用途是研磨,属于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作为一种艺术表现体,砚集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兼具实用性与欣赏性。砚不仅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艺术审美的乐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繁荣。

说到砚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雏形是当时用来给陶器着色的颜料研磨器。1958年,一件石砚从陕西宝鸡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这件文物迄今为止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通体呈椭圆形,上面分布着一大一小两个凹槽,有少量红色颜料残存,是当时典型的用来研磨颜料的器具。于从形式上来说,这件砚与后世的砚已经很近似,但是,仍保留着明显的远古时期用来加工粮食所用的磨杵的痕迹。研磨颜料的具体方式是先将朱砂、赭石等天然颜料放入石砚上,用研石按压颜料,在石砚上用均匀的力道进行研磨。于是,这些纯天然的颜料就会被研磨成细细的粉末,与水调和之后,就可以用来写字、绘画。

1972年前后一套完整的彩绘工具从山西临潼姜寨的二期遗址中出土,其中包括了石砚、颜料、陶制水杯、石磨棒等一系列器具。这一套彩绘工具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成套的文具。这套工具包括石磨棒,就足以证明当时并不是直接在石砚上研磨颜料的。但是,石砚搭配着一个盖子,目的是为了防止研磨完成的颜料水分蒸发掉,这说明在选取石砚材质方面,人们已经有意识地选取那些吸水率比较小的石材用来作为石砚的原材料。因为只有石砚的吸水率很小、质地紧实细密的情况下,在石砚上加盖,才能防止水分发散掉。就这一件石砚来说,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湿法研磨颜料的实践经验,这都是数千年前人类先民的智慧之光。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石砚的功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研磨彩绘陶器颜料转变为研磨专门的书写材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功能上的转变,与笔和纸张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75年,一件石砚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战国末期至秦朝初期的墓地中出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书写砚。这件砚上附带着一块研石,我们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制作这件砚的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前人利用研石来研磨各种颜料的思维定式,也没有树立起直接在具有研磨特性的石材之上研磨颜料的观念,也就是说,墨砚相磨的“发墨”观念尚未完全树立起来。

从秦朝到西汉,大多数石砚仍然在外观上是圆形的石饼状,但是,书写功能已经日益凸显。比如,一套完整的文具曾从湖北江陵凤凰山处出土,包括砚、简、墨、削刀等一系列工具,因为这一时期的人们通常会先用毛笔蘸着研磨好的墨,在木牍、竹简上完成书写,再用削刀来细致地勘察错班中童买‘系上班生卵国中“上睡于三个方面:第一,制作出了专门的砚盖,与砚体的配合度更高;第二匠人开始通过雕刻各种纹饰来达到装饰石砚的效果,实现了实用性与欣赏性的融合,大大提升了石砚的文化内涵;第三,这一时期依旧保持着使用研石的习惯,但是开始专门在砚盖或砚面上留下一定的空间来摆放研石,让砚体与研石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方便人们日常使用。

1978年,一件三足石砚从河南省南乐县汉宋耿洛墓中出土,其上雕刻的铭文显示,这是一件典型的汉砚。通过观察这一件砚,可以发现,第一砚体与砚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避免已经研磨完毕的颜料水分散发掉。第二,盖纽处的是六条浮雕状的飞龙,彼此缠绕,龙身以阴刻的手法呈现龙鳞,龙翼以羽毛作为装饰,龙足还雕刻着精细的龙趾。匠人工艺精湛非凡,采用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群龙在云海间畅游的奇妙场景。第三,砚面还有一处水池,呈耳杯形,可以用来摆放研石,也可以用来贮水。

汉朝匠人还别具匠心地将专用的漆木砚盒与石砚结合起来,整体形成一个砚台,这就是后来用石砚搭配漆木砚盒的开端。比如,山东临沂有一件西汉时期的漆盒石砚出土,整体呈长方形,棱角圆润剔透。在盒的底与盖上用黄、红、灰三种颜色细致地描绘了凤、龙、虎、狮、熊、鹿、仙鹤等动物形象,中间点缀着流云纹饰,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艳丽,笔法自然流畅,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在漆盒的中央处还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作为石砚,漆盒的一角还有一处长方形的凹槽,是用来摆放研石的,从而使石砚与研石构成了一个整体,方便实用。

2019-11-18
砚台
砚台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暂无相关品牌
¥27.35
总资产
4235
获点赞
380
关注者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支持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发布讨论

网友评论

还没有用户评论

相关链接

写评论
0
0
0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