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累就放弃,那我就没资格喜欢你。
农神后稷
黄帝第五代孙是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传说帝喾也象他的始祖黄帝一样分别从四个示同的氏族中挑选了四位美丽娴淑的姑娘为妻生下了四个有出息的儿子二妃是屈原在《楚辞》中所赞美的有娀氏美女简狄生子名契是商王族的始祖三妃陈丰氏美女庆都生帝尧放勋四妃鲰訾氏美女常仪生帝挚帝喾的元配妻子是有邰氏的姜螈
姜螈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诗经》中有两篇专为她的美德而咏的一是《鲁颂闷宫》曰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二是《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何克里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传说有一日姜螈趋郊信步而游碰见一个巨人足印其大小远胜常人正惊疑问顿觉一股暖流在气海泉涌冲击遍身穴位竟有说不出的畅快和舒坦并莫名地产生了一种踩踏这个大足迹的强烈欲望她将她的脚套在巨人足印的大拇指上俄顷就感到腹中微动好似胎儿动作一般她又惊又怕却毫无办法十月后产下一子姜螈以为儿子是妖就把他抛入隘巷可一连串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起先是隘巷中过往牛马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婴儿身上后来姜螈又派人把他丢到山林中去可正巧碰上山中人多没丢成最后将婴儿抛到河冰上又忽然飞来一只大鸟用自己丰满的羽翼把婴儿盖住以防婴儿冻僵姜螈得知后以为这是神的指示便将婴儿抱回精心抚养因最初本是要抛弃他所以给他起名叫弃
弃少时就喜好种植各种庄稼稍长谙熟农耕之事被舜任命为掌管农事的稷官封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因而史称弃为后稷去世后被中华民族尊为农神弃生子不宙继承父业作夏朝的农官夏太康时政治腐败不重农业废农官不宙逃亡到西北游牧民族戎狄部落致力农桑自食其力
周原立国
不帘一族从此世居戎狄之地一晃数十年不宙的孙子公刘执掌该族他摒除慵懒力倡勤勉更加注重农桑耕织《诗经大雅公刘》赞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 乃积乃仓乃裹乃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伐戚扬《史记周本纪》描绘的情景是可信的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于是公刘带领自己的族人自鄙远的邰地迁居到豳地(又作邻今陕西旬邑西南)车辚辚马萧萧兵精粮足其时的敌人是断不至于小觑
公刘生子庆节庆节继承父权时以豳为都开始营建原始部落国家庆节生子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逾毁逾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直父九代以来世居豳地守住了公刘的事业可也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拓展古公宜父则不但继承而且光大了后稷公刘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积善行德颇有口碑其时中原已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强大起来豳地时常遭受到戎狄游牧民族的骚扰威胁和侵犯古公宜父决定进行一次大迁徙他率领人民渡过烟波浩渺的漆河和沮河翻越巍峨的梁山南迁岐山曲麓下的周原地区(今陕山歧山县)
古公定居歧山后改革原来戎狄游牧民族风俗营造城廓都市和村邑同时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各种国家统治管理机构古公建立的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竹书纪年》记载(商王)武乙六年那迁歧周命周公卖父赐以歧邑因为地处周原故姬族从此称周人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古公称周太王在吴姓族谱中尊古公为最近先祖
吴氏开氏始祖
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他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氏族强大独立后改以姬为姓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吴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节彤鱼女之女以及嫫母传说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丑陋的姑娘但却生了一颗非常仁爱善良的心黄帝与四妃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他们大都又独立成新的氏族首领在野蛮时代末期开始那些刚独立出来的氏族的姓氏由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封赐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国语晋语》这样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发派递传而来《丹阳吴氏族谱》正是以少吴(即玄嚣)为第二世远祖古公会父生子三长子太伯(亦作泰伯)为姬姓吴氏的开氏始祖次子仲雍为姬姓吴氏的传代始祖少子季历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的父亲
泰伯奔吴
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后生下一个神童取名叫昌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尚书帝命验》更有神话般的记载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人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因有此圣瑞周太王古公宜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眉紧锁郁郁寡欢古公的长子泰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于季历以便传位圣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邻近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泰伯仲雍的出逃据传是当古公亶父病的时候他们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的这样季历才被改立为太子
泰伯仲雍出奔荆蛮的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古代称吴之地有三处一叫西吴在硖西陇县的吴山又名吴岳一叫北吴就是西周虞仲封地在山西平陆吴城一叫东吴在江苏吴县其实象我们先前所说吴本是族名后才成为地名国名太伯仲雍最初出走之地是离周国所在岐下周原不远的荆蛮地区也就是西吴这里一直是古老的狩猎民族吴(虞)族居住地太伯仲雍逃到这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句吴太伯的吴政权与季历的周政权相互呼应《诗经皇矣》因称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
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泰伯泰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义之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遗命要将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这一次为了表示决无反顾之心太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常熟地带太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以礼义文明白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太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悲怆之极壮烈之极它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那位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的孔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至德圣人
孔子曾评论泰伯有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的至德圣人尊称
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群众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当弟季历为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后(B.C.1193年)泰伯再次让位于侄昌(周文王)时已年迈不久病故传说葬于鸿山(皇山)泰伯生于约殷朝商王祖甲5年(约B.C.1253年左右)病故于殷朝第30代国君帝乙4年(约B.C.1187年左右)享年66岁无子死后传位于大弟仲雍从此这位伟人就长眠在无锡梅里(今梅村)鸿山之麓泰伯墓作为千年古迹供后人瞻仰
纪念泰伯名胜古迹有城里大娄巷内的的泰伯祠堂(解放后被毁)锡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庙及鸿山泰伯墓道在泰伯殿堂上高悬至德无上四个大字他的功绩真可谓志异征诛三让二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扌不万古江南孔子曾称赞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传子周武王于殷趄第31代国君纣辛32年(B.C.1123年)武王灭纣并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现今锡山市阳山又名安阳山
三千二百多年来从泰伯奔吴历经沧桑传至第十九世孙寿梦(B.C.585-B.C.561年)国力强盛称霸江南在位25年寿梦第4个季扎受封于延陵孔子曾书题季子墓呜呼有延陵君子之墓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文字最短的墓碑记
开拓东吴
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于是泰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勾吴并在今江苏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地区带来了北方文明的种子而泰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
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至今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t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概述歌颂了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
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泰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个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今天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忌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吴姓传代始祖
泰伯没有子女姬姓吴氏虽起自他今日吴姓却非他的直系后代而是二弟吴仲雍的血脉所以许多姓氏学著作都说吴太伯是吴姓的开氏始祖而仲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吴仲雍和泰伯一起奔赴今江苏省南部在泰伯去世后他接任吴国国君继承哥哥开拓的事业他去世后葬在吴国附近虞山至今在江苏常熟市虞山东麓吴仲雍的墓庐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的四字牌上书南国恭友三道石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其文是
一时逊国难为弟
千载名山还属虞
虞仲的墓穴在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中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6的题字上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至今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
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
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亡与吴国的政坛若即若离时隐时出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史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块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称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可见他实是吴姓血源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初季札回避王位从王室出走逃到延陵乡下耕田种地当农夫长兄诸樊无法只得将季札所逃的延陵一带封赐给他作为采邑时人因此称他叫做延陵季子
季札(季子)封延陵家室也跟随到此更有一支后裔世世代代居在这里因此延陵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一季札所封延陵邑遗址在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秦时为延陵县隶属会稽郡汉代改为毗陵县西晋改毗陵县为晋陵县又分毗陵县的暨阳乡置暨阳县又分丹徒曲阿乡延陵镇置延陵县毗陵县就是今天江苏常州市暨阳县成为今江苏江阴市而延陵县即今江苏省丹阳市今县西南仍有延陵镇后世延陵郡望应包括上述二个县及今常州一带
季札去世后葬在他逃耕和初封地延陵《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上湖在今江苏常州市东原芙蓉湖的西北部明代以后已围湖成田而杜佑《通典》载晋陵申浦有季子墓申港即今江苏江阴县西的申港吴人为了纪念季札又在他的墓上建立祀庙而今天江苏省有五处吴季子的庙江阴申港一处丹阳延陵镇西九里庙一处常州市存三处相传季札去世后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而今天五处季子庙中都有此碑
丹阳县的季子庙相传白秦汉以来庙中香火不绝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狄仁杰奏毁江南各淫祠只有九里季子庙独被保存不毁唐代时孔子所书十字碑就见于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命殷仲容摹拓碑文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肖定重新摹刻碑文置于季子庙中改修庙宇宋元佑年间宋润州知府杨杰奏请降旨封季子庙为嘉贤庙南宋宁宗时赐封季子为昭德侯每年四月十三日八月十八日举行祭祀仪式今天丹阳县的季子庙十字墓碑仍在原已断为二今天的碑是1982年重新修好的
江阴申港的季子庙原来规模也很宏伟据宋常州太守朱彦《江阴季子庙碑记》说江阴申港的季子墓才是古代延陵季子的真墓这个结论是朱彦派江阴县令赵士淝查访考证出来的当时这里已有季子庙在于是朱彦又从丹阳季子庙中摹刻孔子十字碑置于申港季子墓上并设立季子神象祭祀
可惜如今江阴申港吴季子庙和常州市的三处季子庙庙宇殿堂湮没荒废仅十字碑存
根据各种吴姓家谱资料以及经典正史记载季札娶夫人颜氏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有德操才华长子早逝名字不见记载现已无从稽考《札记檀弓下》记载说季札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今山东莱芜县西北)今此处仍存吴延陵季子长子墓且也有孔子所题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存大概是后人从江苏摹刻来的二子吴征生也迁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五五子吴木熹吴季札这四个儿子的后代人丁繁衍发达宗族日益昌盛繁荣逐渐又分衍出后世大部分的各吴氏分支构成今天吴姓成员的绝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吴姓各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据姓氏书记载吴季札居延陵其后裔又有以延为氏和以延陵为氏者所以延陵季子又成为今日延氏和延陵氏的开姓始祖神
太湖明珠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中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江南腹地的吴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
漫长的历史进程淡薄了人们的感觉五千多年前创立世界古代文明的东方大国曾先后由三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部落所组成东部苏浙皖鲁及沿海一带由当时是国最大的部落首领青帝蚩尤统率他以强大的阵容击败炎帝族共工直近黄帝族气吞山河威震华夏一度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北方内蒙黄河中游由羌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率领西部黄河流域上游蒙古高原一带的狄人由黄帝轩辕氏率领战略军事家黄帝以少胜多发明指南车又联合炎帝在十分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消灭了蚩尤再击败盟友炎帝又西伐白帝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族
正统观念的史学家历来只会歌颂黄帝而贬低部落所创立的古代源於混沌时代是夷蛮羌狄三族共同组成的更确切地说中华民族应是蚩炎黄三族组成这才真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太湖流域却是地广人稀刀耕火耨的荒凉之地曾自居中原福地歪称太湖江南为荆蛮之地称当地百姓为南蛮带有民族岐视的色彩这是历史局限性的缘故
江南古邑
公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常州武进雪堰乡和无锡胡埭乡一带建立阖闾小城在县西25公里处然后再建阖闾大城(姑苏城)(B.C.514年)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
经春秋战国的动乱时期无锡县城多次毁建刘邦建立汉王朝(B.C.206年)复建无锡县城规模尚小城围2里19步城墙高2丈1尺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又命伍子胥在吴(今苏州古城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新都阖闾大城有水陆城门各八阊胥巫(平)齐娄匠(相)盘蛇(居南)前496年阖闾葬于苏州虎丘此后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覆灭苏州做为吴国国都的时间长达110年左左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
《吴地传》记载大城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顾颉刚先生在上述的学术讲演中讲到古时人居高坡后迁居平地仍要堆土作屋基时说及苏州公园他指出现在的苏州公园从前是吴王的宫古代叫高平里我小时从言桥到王废基还要上高坡后来才爬平了
阖闾大城根据南方水乡的特点设立水门有陆门八水门八《吴地传》载从阊门到娄门陆道广二十三步(约30米)平门到蛇门陆道广三十三步(约40米)水道广二十三步(约36米)
秦汉六尺为步阖闾大城内街道河道宽达3040米超过了北方诸侯都城且条条街河都由陆水八门连通城外据《史记春申列君列传》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当时城内已有四纵五横的河道网沟通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罗城目有苏州城作‘亚’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七县(盖指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射台华池华林园石龙七处王宫台榭和苑圃)八门皆通水陆等记载与以上史籍所记相符
顾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指出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是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此即为阖闾大城最大的特色
从吴文化的起源可以看出吴文化是由泰伯带来的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它就象一个混血儿其本身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结晶这种文化的融合性就决定了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
春秋时期吴人言僵(子游)求学于孔子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返回吴地后大力传播孔儒之学被誉为南方夫子也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擅长文学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明朝初年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从苏州的浏河出发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历经三十多个国家极大的促进了亚非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的开放性使苏州自古就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21世纪的苏州更是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端曾入选全球九大科技新兴城市并于2002年完成了它的一二三四五即引进外资名列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GTP财政收入分别位列全国二三四五名这一切都得力于吴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渊源
六朝以前吴地尚武近蛮以民风强悍尚武轻死而著称《汉书》地理志云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春秋时著名的三大刺客有两人出自吴地这就是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和刺杀公子庆忌的要离虎丘剑池据方志记载因吴王闻闾一生爱剑死后以鱼肠等三千金剑作为殉葬品故名剑池
六朝以后吴地趋文崇儒大量北人南迁江南地区被大规模开发经济丰裕社会稳定山清水秀生活安逸
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的地位日益重要与此相应吴地文化发生了明显的转型民风由勇武刚烈变为温文儒雅士大夫宽衣博带大冠高履吴地百姓上至晋绅下至平民家家礼乐人人诗书
苏州作为地域文化的中心.历史产之丰厚文化底蕴之深邃文化内涵之博大为国内同等城市所少见
吴人好读书明清两代苏州一府的进士状元人数遥居全国之冠于是有人认为吴文化即状元文化
苏州园林集建筑绘画雕刻堆山叠石花术盆景诗词槛联家具陈设等诸多艺术精品之大成集中展示了苏州文化的风采于是有人认为吴文化即园林文化 古吴之地抱湖背海河荡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水乡泽国唐人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水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水是孕育吴地生命之源泉是吴文化的精神和灵魂由此有人认为苏州文化即是水文化还有人认为吴文化是水文化 鱼文化 稻文化 蚕桑文化 船文化等等
吴文化在表象层斑一般具有小巧精知柔和淡远雅致秀丽灵动飘逸的特点从吴侬软语到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水陆并行的古城格局从曲折变幻的苏州园林林到细致生动的刺绣艺术雕刻艺术评弹木刻昆曲无不显示出吴地人的文化性格特征吴文化追求雅与趣的统一以苏州园林最为代表
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今天在建设现代化苏州进程中就是要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吸收吴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为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服务
苏州市文广局近年来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吴文化研究的与时俱进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0年年初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向社会公开招标征集吴文化研究课题这一举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2002年 8月 6日至 8日苏州市吴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如期举行来自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市政府等10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参加了研讨通过近四十个课题的研究把对吴文化的认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新化的时代背景中从历史的比较的现代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把握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视野对吴文化精华苏州古城等保护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从产业发展的视野对吴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设想从人的精神培育和社会文脉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了多侧面的认识从而充分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这是苏州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构筑文化战略优势的一次重要理论准备
2000年以来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专门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一批文化丛书和专著其中有《苏州戏曲志》《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苏州文化丛书》(第一辑第二辑)《姑苏竹枝词》《苏州滑稽戏优秀剧作选》《滑稽戏资料》《迈向新世纪的苏州文化》等一批专门介绍吴文化的丛书还开办了吴文化网站增设吴文化论坛无锡每年都会举办吴文化节等其中《苏州戏曲志》获苏州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文化丛书》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获市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 7月由世界著名大师贝聿铭题写书名著名作家陆文夫作序的《吴文化与现代化论坛》一书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80万字16开本汇集了39篇有关现代化进程中的吴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苏州吴文化研究工作又上了一个新水平
2500年的历史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吴文化很多吴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然而也有很多优秀文化成果随着现代化而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苏州虎丘泥人苦于无传承人喜爱昆曲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精美的苏绣也因为绣娘太少而愈发珍贵为叱苏州市政府2008年发出传承吴文化共建吴地和谐家园的号召提出建设吴文化网扩大吴文化影响力的倡议2009年10月在苏州市政府沧浪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吴文化网正式开通